为什么华为突然不支持余承东的造车项目了?一场巨头间的智慧博弈

2024年11月11日,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因为一条新闻瞬间引爆了整个科技圈:华为突然宣布不再支持余承东的造车项目。这条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无数人感到震惊和不解。华为,这家在全球科技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公司,为何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余承东,这位在华为内部备受尊敬的高管,又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image

华为的造车之路

华为的造车之路始于2019年,当时公司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简称车BU,定位于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余承东作为车BU的掌舵者,一直积极推动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他提出了三种合作模式: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选车模式。 这些模式不仅展示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雄心壮志,也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image

余承东的激进与徐直军的保守

然而,华为内部对于造车的态度却存在明显的分歧。余承东主张亲自下场造车,他认为只有这样,华为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与市场影响力。而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则坚持做车企背后的Tier 1(一级供应商),主张华为应该专注于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image

造车的高风险与高投入

造车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根据华为的财报,车BU成立至2022年年底,累计投入已达200多亿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的规模。然而,车BU的收入却远未达到预期,2022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仅为21亿元,占总营收的0.3%。 这样的高支出、低回报,无疑让华为高层对造车项目产生了质疑。

image

任正非的决策

2023年3月底,任正非署名发出汽车业务决策公告,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这一决定让余承东感到十分沮丧,他在华为心声社区留言称:“若干年后,大家会看明白的!” 余承东的这番话,既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也是对当前决策的无奈接受。

image

华为的战略调整

华为的这次战略调整,不仅仅是对造车项目的放弃,更是对自身定位的重新审视。华为意识到,作为一个科技巨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而不是直接参与整车制造。通过与车企合作,华为可以在不承担整车制造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image

余承东的转变

面对公司的决策,余承东并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策略。他开始更加专注于智选车模式,通过与赛力斯、奇瑞等车企的合作,推动华为技术在汽车领域的落地。余承东表示:“我们跟他们组合起来,正好可以实现强强合作,合作共赢,帮助我们的伙伴成功,我们才能间接取得成功。”

image

智选车模式的成功

智选车模式的成功,为华为在汽车领域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1月,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的问界品牌,单月交付量接近3.3万辆,问鼎新势力品牌月销榜。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华为技术的先进性,也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image

未来的展望

尽管华为不再亲自下场造车,但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并未停止。华为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和合作,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余承东在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已明确,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中,网联化是贯穿始终的关键。”

结语

华为的这次战略调整,虽然让余承东感到遗憾,但也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未来的道路上,华为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与合作伙伴携手前行,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正如余承东所说:“若干年后,大家会看明白的。”或许,那时的华为,将以更加辉煌的姿态,屹立在科技的巅峰。

热门文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