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某些西方大国越来越有定力了?他们面对各种国际挑战时,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慌乱和冲动,反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沉稳和冷静。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成员国的炮弹供应一度捉襟见肘,这场局部战争几乎把他们的底裤都扒了下来。堂堂的北约集团,竟然连一场小规模的战争都应付不来,这不禁让人感叹,西方大国的军事实力是否已经空心化了?然而,正是这场冲突,让这些国家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开始着手改革和调整。
记得99年中国大使馆被炸的那一年,中国展现出了惊人的定力。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换来了今天的实力。这种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精神,正是中国能够不断崛起的关键。如今,某些西方大国似乎也学会了这一点。
东大每年到账八千亿美金,当然能淡定;西大印钞机咔咔冒烟,白嫖他国商品,当然也能淡定。其他国家则在心里暗自祈祷:你们两个特么的给我打起来啊!然而,这些大国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中国在等第四艘核动力航母和第一百艘大驱,等经济碾压欧洲赶超美帝,等对周边全部国家形成压倒性优势。而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也在等待,他们在等什么呢?是在等机会,等时机,等一个能够扭转乾坤的契机。
从南美进口锂矿,巴西铁矿石,加工成电动汽车,汉EV以8万欧元的价格卖出去,这不就是当年教科书中发达国家的模式吗?如今,中国也走上了这条路,这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象征,更是国家战略定力的体现。
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大国的定力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和挑战。这种定力的提升,不仅是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应对,也是对内部需求的反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大国的政策变动都可能引起全球市场的剧烈反应,因此,大国更倾向于采取稳健的策略,以维护国际经济的稳定。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国政府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国内外公众的监督和评价。这种透明度的提高,迫使大国政府在对外关系处理上更加谨慎,以免因为冲动或过激的行为损害其国际形象和信誉。同时,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传统大国更需要展现出责任大国的形象,通过更加理性和平衡的外交政策来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政治正确”到重利务实,从“不可或缺的国家”到“让美国再次伟大”,从全球化引领者到保护主义急先锋,从维持绝对优势转向有限收缩应对大国战略竞争。美国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美国自身的利益,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美国的传统盟友,尤其是欧洲盟友,一方面不愿意在中美冲突中遭受附带伤害,另一方面他们自身也面临着“美国优先”带来的损失和困难。这个阵营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铁板一块。在西方世界之外,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关系,并且还有进一步深化拓展的前景。
保持战略定力,必须防止情绪影响决策。民意是决策的重要参考,但一个理性的政府必须防止民间偏激情绪向决策领域过度蔓延。特朗普政府的刹车机制和刹车意愿都在持续趋弱,但中国政府有传统也有能力来保持决策的独立性不受干扰。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和预防民间偏激情绪影响决策,又要注意到民间偏激情绪并不代表决策。
从国内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对己方力量的过度自信,在军事、贸易、科技等方方面面,都盲目地认为中国必然胜出;二是消极对待开放,以为发展起来的中国可以关起门来搞建设。政府决策和民间偏激情绪之间保持合理而必要的距离,战略决策的弹性空间就更大。情绪会让人犯错,而在情绪支配下所犯的错,往往缺少回旋余地。因此,保持战略定力,也就要求我们坚持给战略决策留足弹性,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不要犯大的错误。
从更宏大的国际视野来看,在大变局中,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定位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最佳选择。
在对外关系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精神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以稳应变,以进固稳,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关系越来越紧张,似乎有向其他方面延伸的势头。其走向如何,关乎世界格局、关乎中国国运。对于贸易战,打还是不打?打的话,怎么打,会面临什么后果?不打的话,如何有效应对?对内如何应对,对外如何应对?关于这些问题,国内各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
中美关系正迈向一个走向影响特别深远的十字路口。如果我们找不到消除双边关系紧张的途径,排除双边的战略误判,就很可能往一个更负面的方向发展,进入更多方面的战略竞争,甚至是全面对抗,弄不好会导致经济、政治甚至军事局势紧张,演变成多方面的敌对,从而必将影响到世界经济、政治稳定和世界和平。
尽管美国主流经济学界依然是支持自由贸易的,对莱特希泽、纳瓦罗等的经济观点大多持不同意见,对特朗普以缩减国际贸易顺差为目标的关税政策大多持否定立场,例如萨默斯、克鲁格曼等,但主流经济学界和政府、民间智库对中国经济模式及其走向大多不太认同,包括对中国友好的政界人士。例如2005年提出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最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就提到了四个方面的担忧:国企的作用;中国的外交策略;中国制造2025;除特朗普之外美国其他阶层对中国态度的转变。
总体来看,海外学者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因的讨论主要有以下两类观点:一类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而推动国际格局的变动;另一类是主权国家的战略选择和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动。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每一个国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需要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担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坚定自己的道路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保持定力,稳步前行。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