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道上的“流水席”:吃这些硬菜真的不会跑吐了吗?——从哈尔滨马拉松的“吃席式”补给说起

你有没有试过一边跑步一边吃烤肠、锅包肉,甚至吃着冰棍在赛道上飞奔?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哈尔滨马拉松,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2024年哈尔滨马拉松,不仅以其美丽的赛道和热情的观众著称,更是因为赛道上的“吃席式”补给而火出了圈。

image

开场悬念:吃席式补给,真的不会跑吐?

“我一直想感受一下哈尔滨马拉松42公里的‘流水席’,今天来这里参赛,果然名不虚传。”哈马全程马拉松男子组亚军杨定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来自沈阳的跑友李厚诚也表示:“我参加过国内不少马拉松比赛,像哈马这样有这么多种美食的实属罕见,而且很多都是现做的,简直太好吃了。”

image

马拉松补给的变迁

马拉松比赛的补给,从最初的简单饮水点,逐渐演变为如今的“流水席”。传统的马拉松赛事中,补给站提供的食物以能够高效补充能量为特点,如香蕉、能量饮料、能量胶、巧克力等。然而,现在的补给站似乎“卷”起来了,不仅提供补充体能的传统基本食物,还有各式当地特色美食,有肉有主食,甚至还有餐后甜点。

image

哈尔滨马拉松的特色补给

哈尔滨马拉松的美食具有浓厚的东北特色。现场有哈尔滨红肠、马迭尔冰棍,现做的锅包肉、水饺,带着烟火气的烤肉、杀猪菜等特色菜肴。此外,还有香蕉、西瓜、小番茄、黄瓜、香瓜、哈密瓜等水果,为选手补充水分和维生素。还有蛋糕、小面包、泡面、西餐甜点、月饼、巧克力、曲奇饼干、素肉豆干等各类食品,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image

跑者的体验与反馈

“才刚跑了7公里,补给站就开始上菜了。”有网民用镜头记录了这一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选手们戏称哈马是42公里的“流水席”,边跑边吃,成为一种独特的体验。然而,这种体验是否真的适合每一位跑者呢?

image

专家的观点

曾在中国跳水队担任队医的运动医学专家林盛指出,马拉松属于长距离运动,运动期间人体的血液主要供应心肺系统和四肢肌肉,会自动减少对消化系统的供应。同时,消化系统是副交感神经控制,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副交感神经功能,这时候吃东西会消化不良。所以,即便需要补充能量,也应该以液态、流质为主,不适合吃固态食物。

image

其他城市的马拉松补给

不仅仅是哈尔滨,其他城市的马拉松比赛也在补给上下足了功夫。2017年武汉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当地组委会增设了4个能量补给站,鸭脖子、热干面、豆皮等武汉当地特色美食出现在补给食物中。2019年汕头马拉松,选手们可以吃到牛肉丸粿条、粽子、鹅肉、蚝烙……2020年四川成都马拉松,组委会为选手提供了具有四川特色的甜水面、钵钵鸡、火锅粉、豆腐脑等美食。

image

赛后的恢复

这次哈尔滨马拉松,与美食一起被大家熟知的,还有赛后的玫瑰花瓣冰水泡脚。这其实是赛后恢复的一部分。一名哈尔滨马拉松赛后恢复区防护师表示,在水里投放冰块,对选手脚部进行冰敷,可以“收缩毛细血管、抑制炎症反应、有效减缓疼痛”。

跑友的反响

“跑到终点,吃着冰棍,在玫瑰花冰水中泡脚,跑友刘佳直呼:‘太惬意了,只有尔滨这么宠我们。’”有网友说,“‘足疗’都安排上了”,“吃着锅包肉、泡着脚,这不是纯度假吗?”

补给站的争议

虽然丰富的补给站为选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质疑,丰盛的补给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有媒体发文称,丰盛补给带来的问题确实存在,补给过于丰盛吸引报名者参赛,可能会导致体育竞技精神被稀释。

结语:马拉松不仅是比赛,更是一种体验

马拉松比赛不仅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次身心的挑战和体验。丰富的补给站不仅为选手提供了能量支持,更让他们在奔跑中感受到了城市的热情和文化的魅力。无论你是专业选手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能在这样的比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意义。


附录:各地马拉松特色补给一览

  • 武汉马拉松:鸭脖子、热干面、豆皮、小龙虾
  • 蓬莱马拉松:葡萄酒、海鲜
  • 汕头马拉松:牛肉丸粿条、粽子、鹅肉、蚝烙
  • 成都马拉松:甜水面、钵钵鸡、火锅粉、豆腐脑
  • 哈尔滨马拉松:哈尔滨红肠、马迭尔冰棍、锅包肉、水饺、烤肉、杀猪菜
  • 潮州马拉松:牛肉丸、卤鹅及腐乳饼

无论你在哪里参加马拉松,都能享受到独特的美食体验。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热门文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