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宁遇上“傲慢与偏见”,曾经的国货之光如何一步步失去路人缘?

各位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曾经光芒四射、如今却饱受争议的品牌——李宁。记得小时候,李宁的鞋子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梦想,那时候的李宁,就是国货的代名词,是民族品牌的骄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宁却似乎一步步走下了神坛,失去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image

从国潮先锋到口碑滑坡,李宁究竟经历了什么?

2018年,李宁在纽约时装周上的惊艳亮相,让“中国李宁”一炮而红。那个时候,李宁的运动生活板块流水占比从25%飙升至43%,品牌市值更是突破2600亿港元。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潮风的降温,李宁的运动生活板块流水占比一路下滑,最终在2024年上半年跌至33%的低点。这背后,不仅仅是市场的变化,更是李宁自身策略的失误。

image

争议不断的代言人选择,李宁的“神助攻”还是“神助攻”?

2021年,李宁高调宣布肖战为“运动潮流产品全球代言人”。然而,肖战的“227事件”让他在公众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也直接影响了李宁的品牌形象。不少消费者表示,自从李宁换成了肖战,他们就开始转向安踏等其他品牌。不仅如此,李宁的篮球板块也因为代言球星成色不足而备受诟病。与安踏的凯里·欧文、361度的约基奇相比,李宁的最大牌球星吉米·巴特勒显然逊色不少。

image

失败的DTC改革,李宁的“自断后路”

与2023年全年类似,批发业务依然是李宁增速最慢的渠道。2023年全年,李宁批发收入仅同比增长1%至118.18亿元。2024年上半年,这一渠道的营收更是同比下滑3%至61.74亿元。批发渠道一直是李宁最依赖的收入来源,过去5年批发渠道为李宁创造的营收比例平均值超过了47%。这样一块主心骨接连掉队,李宁的困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image

电商平台的“失守”,李宁的线上生意为何难做?

2024年上半年,李宁电商渠道的收入仅同比增长1.7%,营收占比减少2.9个百分点至25.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踏的业绩却在持续增长。2023年上半年,安踏集团收益达29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较2019年同期实现翻倍。李宁的线上渠道表现不佳,不仅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更因为自身的策略失误。高额的营销费用吞噬了企业的利润,2022年李宁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由上年的17.79亿元增至22.79亿元,同比增长28%。

image

售后服务的“傲慢与偏见”,李宁的致命一击

在众多消费者的抱怨中,李宁的售后服务问题尤为突出。一位消费者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在李宁购买了一双白色板鞋,试穿后发现尺码不合适,申请退货。然而,李宁的售后人员在收到货后没有当面检查,第二天就以“商品不完好,有色差”为由拒绝了他的退款请求。这位消费者随后联系了快递公司,快递员表示李宁从不进行当面检查。最终,经过多次投诉,天猫小二从一个基金中赔偿了他全款,但李宁的态度依然让人心寒。

image

高价不等于高端,李宁的“涨价策略”为何失效?

2021年,李宁开始推出高端线,成立子品牌LI-NING1990,并频繁提价。然而,在整体消费环境偏向消费降级的情况下,消费者似乎并不愿意为动辄上千的鞋服买单。李宁的超轻系列跑鞋从2018年的499元涨到2023年的599元,烈骏系列更是从2020年的699元涨到2023年的1099元。这种涨价策略不仅没有提升品牌价值,反而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我把李宁当国货,李宁拿我当冤大头。”

image

结语:李宁,未来的路在何方?

李宁的困境不仅仅是市场环境的变化,更是自身策略的失误。从国潮先锋到口碑滑坡,从争议不断的代言人选择到失败的DTC改革,从电商平台的失守到售后服务的傲慢,李宁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然而,作为曾经的国货之光,李宁依然有翻身的机会。关键在于,李宁能否真正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回归产品本身,提升售后服务,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每一个品牌都需要不断适应和变革。李宁,未来的路在何方?或许,答案就在每一位消费者的心中。希望李宁能够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再次焕发光彩。

热门文章

随便看看